光明日报:华中科大在融合中向世界

cai 发表于 2000/09/12 17:08 华中科技大学校友论坛 (www.hust.org)

加跟贴 发新贴

特别报道:华中科大在融合中向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迈进

(据《光明日报》9月9日A3版报道)

今年5月26日,原华中理工大学(简称华工)、同济医科大学(简

称同济)、武汉城市建设学院(简称城建)、武汉科技职工大学等4所

高校组建了华中科技大学。

  合校前后,就有人担心地议论:如果没有几代人的努力,新校要

想有实质性融合,难,实在是难!说不定两三年内大家还是“各唱各

的调,各走各的道”。在他们看来,参与合并的4个学校文化与传统不

同,办学理念和模式各异;4个校区过于分散,有的在武昌有的在汉口,

管理难度相当之大;学科门类又不尽相同,理工医文管等学科的互融

相当不容易。

  如今,华中科技大学已经组建了3个多月了,情况怎么样呢?

  8月25日,湖北省省委书记贾志杰、省长蒋祝平等领导在华中科大

考察了一整天。领导们振奋地看到,华中科大在短短3个月的时间里以

一流的创造性工作,开创了学科间实质性融合的崭新局面;各学科在

融合中快速发展,管理体制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完善,学校上下呈现出

勃勃的发展生机。

  一、志当存高远:办学思路成为凝聚人心的旗帜

  5月26日的新校成立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大校长周济

满怀信心地宣布了新校宏伟的战略发展目标。他指出,到2020年左右,

要把华中科大建设成一所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到2050年左右,把

华中科大建设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学。

  “把华中科技大学建设成一所学科结构更加合理、综合实力更强、

办学水平更高、更能适应21世纪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和科技发展趋势

的新型大学”。这是国家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代表教育部对新组建的

华中科技大学寄予的殷切期望。贾志杰等湖北省领导也纷纷表示:要

举全省之力,支持华中科大尽快建成一流大学。

  要达到这一宏伟目标,必须实现4校实质性的融合。怎样才是真正

意义上的合校呢?华中科大党委旗帜鲜明地提出:实质性的融合集中

地表现为“四个融合”和“五个统一”。

  “四个融合”即学科的融合、教职工队伍的融合、办学资源的融

合、校园精神的融合;“五个统一”即统一领导、统一机构、统一政

策、统一财务、统一规划。“四个融合”的核心是学科的融合,“五

个统一”的核心是统一领导。华中科大的决策者们正是按照这一既定

方针努力推进实质性的融合。

  华中科大校党委将今年的理论学习主题确定为邓小平的发展理论。

在学校合并和融合的过程中,学校4个校区的各级党组织也都组织党员

结合合校与融合的形势,扎实学习并领会“三个代表”和“三讲”的

有关思想。6月1日,校党委中心组带头深入学习江泽民总书记关于

“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大家普遍认识到,“三讲”中反复强调讲

政治,而目前合校过程中讲发展才是最大的讲政治。常务副校长黄光

英谈到:“我们当前关键是要搞好合校后各方面的工作,磨合期越短,

学校发展就越快。”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周济校长一再谈到一个观点:如

果你能站在建设世界一流高水平大学的“绝顶”上看问题,个人或小

集体的那些细小得失又算得了什么呢?

  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格外兴奋,“合并

为新校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我们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

大学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原同济医科大学名誉校长、中国科学院资

深院士裘法祖告诉记者,“一流的办学目标大大地鼓舞了我们积极工

作、为新校发展出力的热情。”

  “携手强强齐奋进,喜迎世纪创一流”,校内外20多名知名学者

和校友纷纷为新校赋诗志庆。南京大学前校长曲钦岳等100多名院士还

为华中科大的发展献策近200条……

  二、快刀斩乱麻:人心不散工作不断秩序不乱

  迅速成立校区,并确定党政领导班子!这是合校初期的重要工作。

  5月29日,学校发文成立主校区、东校区、同济校区、东湖校区

4个校区。同济校区组建了同济医学院党委和行政班子,东校区管委会、

东湖校区管委会也开始驻区工作。

  6月14日,学校成立了校务委员会,之后,又成立了校学术委员会,

强化了专家治校的职能。同日,成立东校区工作委员会,全面履行党

政管理职能。

  这段时间,主校区、东校区都掀起了基建高潮,极大地改善了教

学、科研、居住条件。造价5000万元的主校区“逸夫科技大楼”于8月

底完成了主体施工;主校区总面积4.5万平方米的5栋学生公寓也于

8月底全面竣工,将交付新生入住。今年主校区待建的建筑工程达到

22.8万平方米,为历年之最。6月初,2.2万平方米的东校区综合教

学楼破土动工,预计在秋季竣工交付使用;东校区还引进社会资金,

开始兴建4.6万平方米的学生公寓楼。

  最新统计资料显示,今年1至8月,仅主校区到帐的科研经费就达

900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0%多。合校后的100天内,有“全国首

台多功能激光治癌机”等20项科研成果通过了教育部等部门的鉴定;

“数量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等10多个研发中心成立……新校显示出

强大的科研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三、实质性融合:关键的几个“大手笔”

  顺应大势,发展优势。华中科大在合校之初就确立了以文科、理

科为基础,以工科、医科和管理学科为主导,以信息学科和生命学科

为龙头的学科建设思路。

  四校的合并决不是原有学科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了融合、聚变

效应,使华中科大产生出一批新的学科生长点。学校在实质性的学科

融合方面动了几个精彩的“大手笔”。

  ——组建四大学院。7月5日,华中科大重组原来的计算机、电信、

光电子、激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及武汉邮科院、中船717所等单位的

学研产优势,组建了光电子与信息学院。作为武汉“中国光谷”的人

才培养基地,今年该学院已开始招生,每年将为“光谷”定向培养博

士生、硕士生、本科生近1000人。9月6日—7日,原城建的建筑学系、

规划系、艺术系和原华工的建筑学院组建了新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原城建的道桥系、土木系和原华工的土木工程学院、力学系合并组建

了新的土木工程学院。有关专家测算,这些学科的联合创造了申报

10个博士点的机会。原华工的环境系、原城建的建筑环境系和原同济

的环境卫生系组建了新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原有3系在外部环境工业

污染的处理、城市生活污染的处理、人体环境研究将使华中科大环境

学科的研究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这三个新组建的学院都请大师级学

者——院士担任院长。

  ——归并7个专业,定位校区功能。将原城建的电气工程等7个重

复建设的专业统一归并为主校区管理。今年这7个专业的招生和培养计

划已经归属主校区。9月份开始,学校发动广大教职工进行学校发展战

略讨论,并对校区功能进行重新定位。

  ——6月底,东校区的城市规划专业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的本科专业

评估。这是原城建和原华工建筑、土木工程等学科资源重组、优势互

补的结果。这样华中科大的建筑学、土木工程、城市规划3个专业都通

过了国家教育部的本科专业评估,获得了国际通行的工程师资格认证。

  ——提前启动“211工程”第二期工程。华中科大“211工程”第

一期工程已经基本完成,而全国第二期工程明年才开始。为了抢抓发

展时机、夯实发展基础,学校从经费中拨出1亿元,提前启动二期工程,

投入了全面的学科建设中。其中向同济医学院的重点学科投入了较大

份额。

  ——5年内贷款30亿元,加速建设国际知名大学。新校诞生后,学

校在最大限度争取外部支持的同时,决定借外力壮实力,筹巨资促发

展。6月28日,华中科大同中国工行湖北分行、中国建行湖北分行等银

行签定贷款合同,决定在5年内贷款30亿元,投资建设重点学科和新兴

学科,建设一流的教学科研基地和人才队伍。

  四、品牌价值不减:实现招生就业双丰收

  高等院校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华中科大从合校

之日起就确立了“优质生源工程”和“新世纪辉煌工程”(该校具有

特色的全面素质教育工程),力争引进最好的“原材料”,加工出最

好的产品。

  今年7月,该校传来喜讯:毕业生普遍“走俏”人才市场,一次性

就业率达92%以上,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5000多本专科生及研究生

受到了用人单位的青睐。

  今年8月底,该校又传出佳音:总共招收了计划内本科生7000人,

硕士生和博士生3000多人,全国众多高考优秀考生将目光紧紧盯上了

新成立的华中科技大学等名牌高校。如在全湖北省6306名(理工科)

600分以上的高分考生中,被华中科技大学录取的有1681人,占全省

600分以上考生的26.25%。今年,华中科大获准设立网络学院。原计

划招收本专科生600人,结果报考者超过了3000多人。大家都说:“网

络学院的门槛被挤破了。”

  9月初,由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军威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

发起,以湖北函授大学为教学基地联合创办了华中科技大学军威学院。

该院属华中科技大学分校,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二级学院,为部队

和地方培养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高级专业人才,推进普通高等学

校按照新的机制和模式合作办学,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学校实施了面向21世纪的教学改革工程,以制定99级本科专业培

养计划为突破口,着力创建面向21世纪的现代教学体系。

  五、两个难剃的头一起剃:机关体制改革和教育职员制试点同步

进行

  合校本身就需要在管理体制上进行深层次变革,校部机关的体制

改革首当其冲。而华中科大又是教育部确定的5所教育职员制改革试点

单位之一,其试点改革迫在眉睫。合校之初,华中科大遇上了这两大

难题。

  “两个难题一并解决!”校党委作出果断决策。

  7月至8月的暑假期间,全校教职员工仍然处于工作状态,绝大多

数没有休息。学校利用暑期完成了机关体制改革和全员竞聘上岗,实

施了教育职员制度。

  教育职员制是一个值得探索的全新的课题。长期以来,我国高校

存在着管理岗位设置不合理,管理人员职责不明确,管理人员待遇分

配和业务考核混乱的弊端。由于干部享受的待遇与职称、行政职务牢

牢挂钩,党政管理人员不得不为评职称、争待遇、提干部费尽了心思;

干部往往又“能上不能下”。教育职员制明确了各部门管理者的职责、

待遇,废除了高校管理人员的行政级别,目的是建立起精简高效的管

理体制,推动原4校的深度融合。

  全校的人事制度和职员制度改革同步进行,进展顺利。9月1日,

530名干部竞聘为全国首批教育职员。全校原有管理干部1572人,改

革后定编929人,精简了643人,精简了41%;校机关原有处级干

部177人,改革后上岗128人,精简了49人;929人成为首批教育职

员。从东校区和同济校区交流到校部机关的职员就有80多人。一些

被精简的管理者转岗分流到了后勤或产业机构。

  竞聘上岗对于各级管理者触动很大。那些平时工作业绩平平和能

力不过硬或混日子过的人感到了极大的压力,纷纷总结过去,规划未

来,抓紧学习。一些因此落聘的人感受到,管理也是一门科学,需要

端正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态度,不断学习、提高,争取“下岗再就业”。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合校工作虽然只有短短

的100天,但华中科技大学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

工作,向实质性融合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在发展中体现融合,在融合中加速发展。可以预见,华中科技大

学必将会拥有一个辉煌、灿烂的明天。(刘继文)

加跟贴 发新贴校友论坛索引首页

Powered by AFpost Thu Dec 27 23:23:19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