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学术论坛]同济医学院概况
cai 发表于 2001/08/20 11:29 华中科技大学校友论坛 (www.hust.org)
送交者: doczhang 2001年8月20日07:29:34 于 [教育与学术论坛 - www.bbsland.com]
同济医学院概况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系由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与武汉大学医学院于1951年合并组成,当时定名为中南同济医学院,校本部
设在武汉市航空路13号。1955年8月更名为武汉医学院,1985年7月改名为同济医科大学。1992年10月挂牌“中国医学科学院武
汉分院”。1993年11月又挂牌“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武汉分院”。2000年6月25日,同济医科大学和华中理工大学、武汉城建
学院合并,武汉科技职工大学(科技部管理学院)并入,组建华中科技大学。6月16日,成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1907年5月,德籍医师埃里希·宝隆博士等人创建上海德文医学堂。埃里希·宝隆任校长。校址设在上海白克路(今凤阳
路)。
1908年改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
1912年增设工科。
1917年4月,改属华人私立学校,由华人董事会办学。同年12月,更名为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1922年由市区迁往近郊吴松
镇。
1924年5月20日,经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改名为同济医工大学。
1927年8月,由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接管,命名为国立同济大学,原医、工两科分别改名为医学院、工学院。1937年又先后增
设了文、理、法等学院,从而成为一所多科性的综合大学。
学校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 1925年“五卅”运动中,同济学生就积极参加反帝大示威,并发出通电,揭露“五卅”惨案真
相,控诉帝国主义的暴行。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成立了抗日救国会,上街游行,宣传抗日救国思
想,多次同上海其他大学的学生一起到南京国民政府请愿、示威,要求积极抗日。学校还组织了抗日救护队,支援前线,打击
日本侵略者。同年8月底,日本飞机接连轰炸吴松地区,校舍遭到严重破坏。广大师生团结合作,同舟共济,由沪西迁,途经
浙江、江西、广西、云南,历尽艰辛,辗转跋涉千里,于1940年10月到达四川省宜宾县和南溪县。师生一体在危难艰苦之中,
坚持进行教学、医疗和科研工作。当迁校至江西赣州时,医学院德籍院长柏德辞职,由皮肤科专家宁誉任院长,他是第一位任
同济大学医学院院长的中国人。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6年7月同济大学医学院迁回上海,德国医学院(抗战期问由一些未随
校内迁的德籍教授在上海兴办)同时并入。1947年,进步教授30多人联名发出报议书,和学生一道参加了“反饥饿、反内战、
反迫害”斗争。1948年1月,为抗议反动当局迫害进步学生,学校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罢课、绝食斗争。解放前夕,学校组织了
应变会、纠察队,积极开展护校应变斗争,取得了团结护校迎解放的胜利。1949年5月,上海解放。
1949年8月,同济大学校务委员会成立,唐哲任校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医学院院长。1950年2月,中央人民政厅政务院决定,国
立同济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同济医院内迁武汉,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命名为“中南同济医学院”,由中南军政委员会卫生
部主管。同年10月,300多名师生积极报名参加医疗队,为抗美援朝志愿军服务。
原武汉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均始建于1947年,同年秋季正式招生。解放后,范乐成任医学院院长。
汉口协和医院创办于1866年,初名为汉口仁济医院。1928年更名为汉口协和医院。1950年6月,汉口协和医院与武汉大学附属
医院正式合作,武汉大学附属医院迁并于汉口协和医院。1955年6月,划归中南同济医学院,作为第一附属医院。现名是同济
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原同济医院系 1900年由当时在上海行医的德籍医师埃里希·宝隆博士所创办,定名为上海同济医院。1909年命名为宝隆医
院。历来是同济大学医学院的教学医院。1946年改名为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中美医院。1951年更名为同济医院。1954年迁
汉,1955年改名为武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现名是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原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建校初期(上海德文医学堂入仅有医学专业,学制5年。1912年学校首届毕业生仅有3人。上海解放时,
医学院(含附属医院、附设护士学校)共有在校医学本科生271人,护生110人;教职员工 653人,其中教授 30人(含兼任教授
9人),副教授10人,讲师13人,助教108人,顾问7人,其他职员485人。
武汉大学医学院在与同济大学医学院合并前,共有在校学生94人;教职员工 49人,其中教授 7人,副教授 4人,讲师 8人,助
教 23人,其他职员 7人;附属医院职工 200余人。
学校在努力办好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上,于1955年由山东医学院卫生系学生及部份教师调整来汉与我院公共卫生学馆师生(含
1953年由中南卫生干部进修学校转入的卫生专业学生)合并,建立了卫生系。
1956年,学校开始招收研究生。1958年,增设儿科系(1962年停办, 1978年重建),1962年,经卫生部批准,我院在全国医
学院校中第一批改为6年制;同年,为了保持和发扬医学德语的特色,为国家培养德语医学人才,在医学系增设德语医学班,
并在部分年级中开设了德语普通班。随着科系、专业的发展和学术水平的提高,在医学继续教育方面也有了相应的发展,除举
办高级师资进修班外,还接受各学科进修生,早在60年代初期就已成为全国医学进修基地之一。
“文化大革命”10年动乱期间,学校连续 5年没有招生。从19 71年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学制3年、1972年增设药学系。
1977年以后,学校重新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1978年起,学校由卫生部主管,受卫生部与湖北省双重领导。同年,在卫生系增设了环境医学专业;同时,重建儿科系。从
此,全校各学科恢复招收研究生。1980年,医学系恢复德语医学班,学制6年。
1982年,经卫生部批准,建立卫生管理于部培训中心,开设3年制卫生管理专修科(1987年起,招收卫生管理专业5年制本科
生),1985年,成立医学图书情报学系(现为医学信息系)。1986年,正式成立法医学系;同年年底,在卫生系的基础上,建
立了公共卫生学院。为了发挥社会科学在医学教育中的作用,1987年2月,在马列主义教研室的基础上,成立了社会科学部。
1988年,创办7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当年秋季开始招生),以培养达到医学硕士水平的临床医师。1991年,成立妇幼卫生系。
1993年,成立预防医学系、环境医学系、卫生管理系,教育技术中心。
1981年11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院为首批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博士学位授权点环境卫生和外科学(普
外、器官移植)已被批准为全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1986年底以来,我院又先后被批准为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博士学位的试点
单位和培养医学(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的试点院校。19 91年,被批准建立了基础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复盖学科(专
业)5个(病理学、寄生虫学、药理学、人体解剖学、病理生理学人3批博士后科技人员已经进站工作。
1994年11月,又被批准建立了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复盖学科(专业)10个(外科学、内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传
染病学、耳鼻咽喉科学、眼科学、影像医学、神经病学、麻醉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复盖学科(专
业)3个(环境卫生学、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流行病学),截止1999年,全校共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复盖学科(专业)
18个。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院为自行审定增列博士生导师的单位之一,首次开展了此项工作。1996 年,首次自
行审定增列博士生导师24名;1998年自行审定增列博士生导师31名。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有关文件精神,学校对博士、硕
士学位授权点的学科(专业)进行了相应调整,现有2个可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学科点,26个(原31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
(专业),147名博士导师,43个(原60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 638名硕士导师(在岗 310名)。1999年,我院首次
授予临床医学硕士学位,11名住院医师获得临床医学硕士学位证书。
〖校友论坛索引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