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透视:英年早逝 中国人头上的阴霾
cai 发表于 2002/12/03 08:51 华中科技大学校友论坛 (www.hust.org)
Originally at http://www.creaders.net 万维读者网 2002年12月02日 05:07 PM
【万维读者网】BBC中文网2日刊发中国事务特约撰稿人江迅文章:
英年早逝的阴霾 。内容如下。北京各大医院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连
日猛增,中年人猝死的病例时有发生。安贞医院急诊抢救中心高姓主
治医生说,入冬后每天前来就诊的患者达200多人,比平时多了两
倍,其中不少是心脑血管疾病患
者。朝阳医院急诊科李姓主任说,有时一天会接收六七名重病号,主要是四五
十岁的中年人,症状是胸痛、偏瘫失语。北京市急救中心和999急救中心,入
冬后也进入繁忙状态,前者每天会接到300多个呼救电话,后者每天平均出车
210趟,患者中九成是心脑血管病人。猝死患者正在年轻化,40多岁的人较
多,据悉,中年人心肌梗塞猝死率是十年前的两倍。
英年早逝,是笼罩中年人头上的阴霾。
41岁的影视明星李媛媛,笔者去年采访过她。今年10月,她患宫颈癌病逝。这
位多次获影视大奖的女星,演技精、讲艺德、人品好,追悼会那天,5000多观
众自发前往八宝山追思,网站上,网民称她"人间天使"、"初春,一朵白玉兰
"。59岁的江苏省副省长姜永荣,今年春,笔者在南京采访时他也在场。8月他
因突发心脏病逝世。48岁的上海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钟家栋,一年前病逝,他
是中共党史,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专家,著有学术著作9部、论文60篇┅┅
痛失“中流砥柱”
这些年来,一大批才学横溢的科学家、艺术家等知识分子,都在50岁上下猝然
撒手,一个个知识精英在事业如日中天时,突然病逝,令人痛心惋惜。凭脑海
记忆就能数出他们中间的一大批名字。他们是:数学家张广厚、罗健夫、洪崇
威、光学家蒋筑英,气象学家曾再顺、煤炭学家奕、电力专家陈安乐、船舶专
家华怡、物理学家蔡诗东、崔长庚、陈杨、力学家卓克聪、世界宗教学家张
跃、实验语言学家杨顺安、篇章语言学家廖秋思,梵语学家赵国安、小说家路
遥、周克芹、莫应非、邵志安、祝兴义、余树森、王小波、音乐家施光南┅┅
据一分追踪了十年的"知识分子健康调查"反映,在中国大陆知识分子最为集中
的北京,这一人群平均寿命从十年前的59岁降至54岁,比当时全大陆人口普查
的北京市平均寿命低近20岁。中国科学院系统在职科学家平均寿命仅52.2
岁;国家体制改革委员会的一个专项调查结果表明,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与全大
陆平均寿命相比要低10岁;中国科学院七个研究所和北京大学五年间,有134
名专家、学者去世,平均年龄53.3岁;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科研人员患病率
高达80%,动物所体检未见异常的知识分子仅5%,数学所患高血脂症的知识
分子占71%┅┅
数字触目惊心。从这些中年人中找出共同点并不困难。他们往往身兼数职,在
单位都是中流砥柱、任务繁重,长期超负荷工作,事事亲力亲为,工作环境和
办公条件不佳;他们不同于一些金融、管理等热门专业的同行,没有额外收
入,正规途径的收入微薄、家中清贫、生活习惯和质量较差;他们平时几乎不
上医院,连轴转地工作,体力透支从不当一回事,结果走得突然,往往连遗言
都未及留下。
北京市知识分子云集的地方
就说钟家栋,这位中共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兼任的职务有:复旦发展研究院研
究员、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副主任、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干事、上海市中共党史
副秘书长、邓小平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市高校"两课"评估专家组成
员┅┅还可以罗列许多。他往往白天干行政,晚上做学问,本身有一点轻微的
先天性心脏病。
变换生活方式
人们常说,影响健康的因素在于外因和内因。这一人群面临的是频率和强度都
比普通人高得多的社会紧张。他们追逐的目标必然是不容易实现的,也就更需
要专注自己所要完成的工作。紧张事件在一段时间内的积累,最终会产生一种
有损健康的紧张后效应,腺体激素分泌过多,肌体出现衰退。
上海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孙时进对此建议,不要将容易引起紧张情绪的
工作集中在一段时间处理,要学会与人合作,孤独而不合群有害健康,掌握理
性思考问题的方式,建立正确价值观,养成健康领导生活方式,关爱、宽容、
宽恕是身心健康的万灵补药。
愉悦自己、宽厚待人、热爱生活,人活着不就是品味一种感觉吗?
〖校友论坛索引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