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光明日报】新中国高等教育的缩影2003

yiyou 发表于 2003/10/08 07:42 华中科技大学校友论坛 (www.hust.org)

加跟贴 发新贴

2003年【光明日报】新中国高等教育的缩影  

(作者:本报通讯员 周前进  本报记者 夏斐  发表时间:

2003-9-15 16:40:50)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樊明武院士谈高等教育创新的理念与实践

本报通讯员 周前进  本报记者 夏斐

  华中科技大学是新中国自己建设起来的一所重点大学,与社会主

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历史同步。她以“年轻而富有朝气”著称高教

界,曾被赞誉为“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

  改革开放以来,华中科技大学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

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历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团结一

心,与时俱进,不断地进行教育理念和实践创新,使学校的综合实力

得到快速提升,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经教育部批复,1952年为华中科技大学的建校年。在华中科技大学

即将于10月6日举办校庆大典(1952—2003)(暨庆祝原华中理工大学建

校50周年、暨庆祝原同济医科大学建校96周年、暨庆祝原武汉城市建设

学院建院51周年)之际,记者围绕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创新这一话题,采

访了该校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樊明武教授。

突破单科性,向综合性大学转变

  记者:在华中科技大学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中,最为重大的事件之

一,是1980年前后学校实行了影响深远的改革,开始把一所纯粹工科大

学改造为一所综合性大学。这是一个重大的转折;在全国高教界,则

开风气之先。当时,学校是如何顺利进行改革的?

  樊明武:华中科技大学在“文革”结束之初,以朱九思同志为首

的领导班子就实施这样具有突破意义的教育改革,确实是需要极大的

勇气和魄力,需要非常的求是和创新精神。

  当时开设新专业要经过教育部批准。学校第一个上报开设应用数

学专业,经过努力教育部批了。但当时要教育部批准办文科,难度更

大,学校就采取了迂回办法。例如中文系的建立,我们是先办中国语

言研究所(研究所不用批),招收研究生,办《语言研究》刊物,接

下来发展成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具备后,再上报

教育部,最终获得批准,建立了中文系。经过持续四五年不懈的努

力,我们先后建立了理科的数学系、物理系和化学系,文科的中文

系、新闻系、社会学系、外语系,学校自此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

段。

  记者:学校在实现向综合性大学转变这一教育创新的过程中,除

办理、文、管等学科外,还采取了些什么举措,来加速学校的“综合

性转变”?

  樊明武:在高教界和师生中留有深刻印象的还有两点:

  1、把师资队伍建设摆在了“四大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学科建

设、实验室建设、校园建设)的首位。一方面,学校大办干部、教师

补习班,扫“语(外语)盲”、“机(计算机)盲”,补基础理论

课。同时,学校派出大批教师出国进修学习或考察。外宾赠送的英文

版《麻省理工学院概况》也被翻译成英汉对照本,人手一册,成为教

师和机关干部学习英语及借鉴国外先进高校教学、管理经验的教材。

另一方面,学校冒着极大的风险,慧眼识“骏马”,不拘一格地大批

引进各学科建设急需的人才。到1981年,全国各地有600多名专家学者

投身到华中科技大学的怀抱。

  2、科研要走在教学前面。时任领导班子认为,一所高水平的大

学,必须有科学研究,否则,就算不上高水平。学校努力把科研抓上

去,鼓励教师搞科研,走出去争课题。由于对科学研究的重视和在科

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在1978年举行的全国科学大会上,学校被

授予“全国科学研究先进集体”称号。

  

我们的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

  记者:1994年,华中科技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率先举起了“文化素质

教育”的大旗,其影响不仅在当时是发聋振聩,至今也还是一面鲜艳

的旗帜。您能谈谈学校当时大力倡导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吗?

  樊明武:在黄树槐校长提出并实施“狠抓学科建设,异军突起、

出奇制胜”的办学思路,经过全校师生共同努力,教学科研工作都得

到进一步发展后,1994年,我校针对高校普遍存在的重理工轻人文的现

象,率先在理工科院校举起了“文化素质教育”的大旗,定期邀请中

外名人学者进行人文讲座,并逐步建立和完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明

确提出了“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融合”的办学理念,其目的就是要

培养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相结合的创新性人才。

  至今,教育界、新闻界人士还都记得杨叔子老校长关于在大学生

中大力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两段精辟的演讲: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一打就

垮;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不打自垮。”

  ——“我们的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人才,而

非制造器材;我们的大学,是培育高层次的人才,而非制造高档次的

器材;是有灵魂的人,而非无灵魂的器。人文,人文文化,人文教

育,人文素质,既严重关系着民族的存亡、国家的兴衰、社会的进

退,也密切关系着个人人格的高低、行为的文野、思维的智愚;一句

话,极为严重地关系着事业的成败。”

  杨院士认为,学生上大学就是要干三件事:一是学会如何做人;

二是学会如何思维;三是学会掌握必要的知识及运用知识的能力。这

三条不可分割,相互支持,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而做人是根本,思

维是关键,知识与能力必不可少。

 记者:华中科技大学从率先举起文化素质教育大旗,到成为全国高

校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到底有哪些具体做法可供其他高校借鉴学习

呢?

  樊明武:通过近10年的探索实践,我们已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

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及教育模式。我们的文化素质教育目前已进入到

第四个阶段,即全面提高教师文化素养、结合专业教学进行人文教

育,着力培育民族精神阶段。前三个阶段分别为:1、开设人文讲座,

出版《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举行《中国语文》水平达标考试阶

段;2、改革课程体系阶段,即文化素质教育进入课堂,实施大学本科

教育前三学期按学科分类“打通培养”,要求理工科学生选修人文社

会科学课程,文科专业学生选修自然科学课程;3、面向全校学生开设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必修课,大力开展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将人

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阶段。

  

比拼综合实力:学、研、产协调发展

  记者:世纪之交,华中科技大学又审时度势,对教育模式再次进

行了创新,提出了教学、科研、产业三足鼎立协调发展的办学理念。

您认为学研产协调发展对华中科技大学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樊明武:进入世纪之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逐步确立和完善,

同时,在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这个大背景下,中国高校更看重综合

实力的竞争。实力是根本、发展是硬道理!当时,以朱玉泉书记、周

济校长为首的领导班子提出了学、研、产协调发展和面向国民经济主

战场,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办学新思路。主要工作思路

是:

  1、教学是基础。实施教学改革:以制订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计划

为突破口,制订教学改革五年计划,通过几年的改革和实践,基本形

成面向21世纪的现代化教学体系,培养大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的大师级和领导型人才。

  2、科研上水平,努力实现“顶天立地”的目标。“顶天”就是要

创新,创造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

地”;“立地”就是要将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其在

国家的支柱产业和主导行业发挥重大作用,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

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3、产业出活力。高新技术产业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主

要方式之一,是促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有力手段。学校发展科技

产业的基本方针是:积极发展、规范管理和依靠科技优势、发展特色

产业。

  我认为,学、研、产协调发展对学校最大贡献就是:在激烈的竞

争中快速地提升了学校的综合实力。具体表现在:办学规模得到稳

妥、快速扩大;引进了一批包括院士、知名学者等大师级人才在内的

学科、学术带头人;学科建设得到快速发展;科研课题和经费一路飙

升,连年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与全国大部分省市及地方政府签定

了全面合作协议,为地方和区域经济作贡献成为华中科技大学办学的

一个鲜明特色;校园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得到极大改善,后勤变包袱为

财富,其社会化运作模式成为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典范,校园环境

进一步美化;产业成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基

地,“华工科技”等特色产业在全国高校乃至社会中都享有较高的知

名度。

只争朝夕:吹响国际化号角

  记者:2001年,华中科技大学明确提出了国际化办学战略和建设国

际化、研究型、综合性世界高水平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国际化办

学,在华中科技大学的发展史上可以说是又一次特色鲜明的教育理念

创新实践活动。请问:华中科技大学办国际化大学的内涵是什么?

  樊明武:国际化并不是一句摸不着、看不见的空口号!所谓办学

国际化,就是要有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教育观念,关注、了解和把握世

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按照国际通行的规范,以人为本,依

法治校,规范管理,使学校能够拥有国际承认的教育水平、教学质量

和学术水平等。具体来讲,就是要有与其相配的服务高效的管理体

系;能聘请和在校内产生国际学术大师;有各国学者和留学生青睐的

教育环境和资源配置;并有国际承认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能与其

他国际化大学的学位等值、学历互认;还有与各国教学与科研的平等

的合作和交流。

  我们学校的国际化,就是要借鉴现代大学教育制度和世界一流大

学的先进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学校自身的目标,来创建世界知名

大学。

  记者:近年来,华中科技大学在办学上推出了哪些具有国际化意

义、又能具体落实的举措?

  樊明武:我们走国际化办学道路,急需的就是思想创新、管理创

新、制度创新。近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上进行深层次变革。①实施机关改革和

教育职员制试点,全校原有管理干部1572人,改革后精简了41%。②开

展教师聘任制改革:试行人员有进有出,职务有上有下,待遇有升有

降的用人机制,分配方式也逐步过渡到按工作量分配为主,进而形成

聘任制的分配方式。③推行人事代理制:新进教师、管理人员的人事

关系及档案由指定的人才交流中心代理、代管。5启动管理人员出国学

习、培训措施。

  2、实施“无污染校园”建设。通过完善规范、严格落实规范及大

张旗鼓的宣传等举措,努力建设无学术污染、无信用污染、无环境污

染的校园,引导师生自觉地共同营造适应WTO规范和世界一流大学规范

的治学、育人和为社会服务的浓郁氛围。

  3、超常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①制定“华中科技大学教师队伍建

设的若干意见”,出台大量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硬举措。②出台

学校特聘教授聘任办法,在部分特色学科设置150个特聘教授岗位,特

聘教授每年可获得5—10万元的津贴。③聘大师扛学科建设大旗,引进

重量级人才,以事业留人、环境留人,营造人才引进工作的“雪球效

应”。

  4、构筑人才培养新模式。①参照国际一流大学通行的教学理念和

管理模式,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性人才成长的环境。今秋在机

械学科大类和信息学科大类的12个专业的新生中试行真正意义上的学分

制。学生可完全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和相应的教师,毕业时根据选

课集中的专业确定具体专业,修满学分即可毕业。从2001年开始,在部

分专业组成全英语教学班,进行四年全程英语教学。②推进联合办

学,3年来,先后与新加坡、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及香港地区的一些

知名高校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每年向这些高校派遣学生接受培养。

③对拔尖人才实行特殊培养,设置了本、硕、博打通培养的生命科学

与技术基地班,电类提高班,长学制临床医学专业等。5科学教育与人

文教育相结合,继续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建立大

学生创新基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

  5、在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中体现国际化。①全力实施“新世纪学

科建设工程”,坚持突出特色、重点突破、综合集成的学科建设方

针,提高整体攻关和突破能力。②全力搭建国际学术舞台,培养、引

进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加强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组织跨学科

的研究团队,努力创造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在国内领先的科研成

果。

  6、建设与世界一流大学相配套的公共服务支撑体系,优化办学资

源,美化校园环境。

  记者:您认为华中科技大学3年来国际化办学实践的最大收获是什

么?

  樊明武:我认为我们走国际化办学道路最大的收获是:国际化办

学理念已深入人心,成为华中科技大学广大师生的共识。如今的华中

科技大学,无论是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

医疗卫生服务、校园面貌,还是学校的综合实力,都可以说得到了长

足发展。当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国际化办学是一个较漫长的努力

过程,我们全校师生正齐心协力,朝着这一目标奋勇前进。崐

加跟贴 发新贴校友论坛索引首页

Powered by AFpost Thu Dec 27 23:23:23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