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韦加宁
13579 发表于 2004/05/02 17:53 华中科技大学校友论坛 (www.hust.org)
追忆逝去的劳模之韦加宁 墓前摆满“匿名”花
韦加宁简历
■1938年4月5日出生在广西南宁。1961年毕业于武汉同济医学院医疗系。同年被分配到北京积水潭医院从事手外科工作。
■1972年1月10日他与李良平大夫合作成功地完成了世界第一例同体断足移植手术;1975年12月28日首创我国第一例同体拇指移植手术;1978年《周围神经损伤的束间神经移植》获北京科技成果奖;《手部支具的临床研究》分别于1981和1983年两次获卫生部科技成果二等奖;从1978年至2000年与同事合作获国家级、部级及北京市局级科技成果奖七项。
■1986年被破格晋升为主任医师;1987年任北京医科大学副教授;1990年任正教授;1994年任北京医科大学研究生导师;1983年和1990年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医学院手外科研究室和肯塔基州路易斯威尔手外科中心任客座研究员;并在国内多家医学院担任技术顾问和客座教授。
■2002年5月16日他被诊断为晚期胃癌,在重病期间他趴在医院的小餐桌上用顽强的毅力绘制了一部《韦加宁手外科手术图谱》。
■2003年3月27日,人事部、卫生部授予他医务界最高荣誉奖“白求恩奖章”;2003年4月8日,北京市委、市政府授予他“人民好医生”荣誉称号。2003年“五一”节前全国总工会和北京市总工会又分别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首都五一劳动奖章”。此前,他先后被授予全国科技大会奖、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北京市白求恩式医务工作者、北京市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等光荣称号。(chinesenewsnet.com)
■2003年4月9日他画完了最后一幅画。三天后于4月13日凌晨4点07分去世,终年65岁。从医42年,他共完成了五万多例手术,撰写了40多篇论文,参加了23部骨科、手外科专着的编写工作。在书稿和病历中绘制了数以万计的手术图谱。为全国各地带教了四百多名手外科专业进修医生,其中多数已成为科主任及学科带头人。(chinesenewsnet.com)
夫妻永别前最后的对
妻子说:“让我们再见吧!”丈夫说:“下辈子我还找你……多么好的一个家啊!”
最近,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梁万年多次在报告中说,医生不仅仅是患者有效的治疗者,还应该是患者有效的沟通者、有效的咨询者、有效的协调者、有效的理财者和有效的健康管理者,这才是患者需要的“五星级”医生。韦加宁的同事们都认为,韦加宁就是这样的五星级医生。他的患者都知道,韦大夫看病很特别:边画图边给病人讲解。再复杂的手术经韦大夫一解释,外行人就全明白了。他的学生都知道,韦大夫每天从不喝水,因为在韦大夫看来,喝水就一定得上厕所,“耽误患者看病时间”。在采访中,他的同事们告诉记者,韦加宁每见到一个新病人,先问他的经济状况,并根据病人的经济状况设计手术方案,最后连返程车票都给病人省出来。大家是这样评价韦加宁的:把病人当亲人,把医术当艺术,把工作当乐趣,把生命献给党,他是人民的好医生。(chinesenewsnet.com)
(chinesenewsnet.com)
韦加宁去世一周年他的妻子前往墓地扫墓发现许多“匿名”鲜花 昨天,记者在一个普通的居民小区见到了韦加宁的夫人李景英。去年4月13日韦加宁去世后,李景英就到美国女儿那里居住。今年韦加宁去世一周年前,她回到了北京。“在加宁忌日那天我去墓地扫墓,发现墓碑旁放了好多不认识的人送的鲜花,有花篮,有花束。”李景英说。对这些“匿名”花束,她一点也不觉得奇怪。因为在韦加宁去世后,有许多老病人辗转找到韦家电话,打听韦医生葬在了何处,要去看看。广州一位小患者的外公特地寄来了50元钱,请求李景英代买一个花篮献给韦大夫,再加上女儿、亲属的委托,“所以我是拎着四个花篮去墓地的。”她告诉记者。墓地工作人员告诉李景英,经过很长时间的观察他们发现,韦加宁的墓是回头率最高的,有的人说:“这就是韦加宁大夫啊,他的手可巧了。”有的说:“听说他的人也很好。”(chinesenewsnet.com)
(chinesenewsnet.com)
妻子写“寄往天堂的信”怀念丈夫在最后一个生日时病床上画完手术图谱巨着(chinesenewsnet.com)
在墓地旁边的小松树上,点缀着李景英带给丈夫的礼物:从美国买的小白鸽、女儿一家写的卡片、患者的来信,还有李景英写给丈夫的“寄往天堂的信”:(chinesenewsnet.com)
亲爱的加宁───我的爱人:(chinesenewsnet.com)
去年的4月5日清明节是你的65岁生日,那是你最后的一个生日。没有给你买生日蛋糕,因为那时你已经不能吃东西;也没有给你点生日蜡烛,因为你仿佛正在燃烧着你自己───你在全力以赴地画你那本《韦加宁手外科手术图谱》。你说今天要画完,作为生日礼物献给社会。但是你开始大口呕血了,你竭尽全力总算在4月9日“画完”了。那一天我们都很高兴,我说:“祝贺你,从此可以轻松了。”你说:“是,我终于可以交卷了。”但过了一会儿你突然又说:“把文具盒打开,我还要补画一张。”我说:“差一张就算了。”你说:“不行,许多官司由此而起,我得提醒年轻医生少走弯路。”我们把床摇成70度,再垫上两个枕头,前面用小餐桌把你夹在中间,你终于艰难地完成了这部893页含有2831幅图谱的巨着。(chinesenewsnet.com)
(chinesenewsnet.com)
4月10日病情突然恶化,你开始咳血,呕血,呼吸困难。到了4月12日中午开始上呼吸机了。为了减轻痛苦,准备给你打镇静药。你说:“要全量,不要半量。”“那也许你会从此不再醒来,你还有什么话要对我说吗?”我问。你回答:“都说过了。”“你还有没有什么牵挂?”你说:“没有。”“你真棒,你很勇敢,那让我们说再见吧!”我亲吻了你的额头,眼泪刷刷地滴在你的脸上。你对我说:“我快死了,下辈子我还找你……多好的一个家啊!”(chinesenewsnet.com)
(chinesenewsnet.com)
我知道,此刻你很留恋人生,因为你一生都是生龙活虎,热爱工作,热爱生活的。但是,你始终没有说过你后悔今生,也从未掉过一滴眼泪。你真的很坚强,直到最后那一天,你那么痛苦,那样缺氧,呼吸困难,还向来看望你的人点头招手致意,你始终保持着尊严,礼节,风度,真让我敬佩,也让我心碎。(chinesenewsnet.com)
过去一年的点点滴滴都印在我的心间,去年的今日,你还活生生地躺在我面前:一切仿佛都凝固在那一刻,仿佛所有这一切都在昨天。(chinesenewsnet.com)
妻子2004年4月写于美国硅谷(chinesenewsnet.com)
工作四十多年他很少请假在 被确诊为胃癌的第二天还连续做了五台手术(chinesenewsnet.com)
李景英认为,丈夫的一生是成功的。“我说他成功首先是指他做人的成功。无论什么人,只要有求于他,他都会有求必应。”她说。无论是正在吃饭、正在睡觉,还是正在菜市场买东西,人们都可以毫无顾忌地把韦加宁找到急诊室、找到手术室为自己的亲朋好友解决燃眉之急,而他却处处为别人着想,总怕麻烦别人,比如需要给别人打电话时,他常说:“现在是看新闻联播的时候,不要打扰人家。”“现在正是吃饭的时候”、“现在正是午休的时候”,总之,都不能打扰,就连自己生病,也总找不到合适的时间。例如牙齿痛,该去看牙医了,他说:“我下了手术已经11点多钟,正是准备吃午饭的时间,这个时候去看病,会害得医生不能下班吃饭。”(chinesenewsnet.com)
他发高烧了,也不能休息,他说:“明天那台手术,病人已经排队等了很长时间,万一停了,病人又不知要等多久,多住一天院,要多花许多钱呢!”过去在门诊时不能生病,他说:“我一个上午要看40多号,我病了就要分到别的大夫身上,会害得人家不能下班。”上急诊班更不能生病,他说:“我们一个萝卜一个坑儿,你临时生病,谁来替你?”总之,他没有时间生病。工作42年来,他很少有病假、事假,以至于最后得了晚期胃癌,血色素只有6.8克时,他却浑然不知。每天要上七八台,乃至11台手术。就在做胃镜被确诊为胃癌的第二天,还有五台手术等着他做呢!(chinesenewsnet.com)
得知一位山西孩子病情后他说:“不要重复做手术,省下钱给孩子买台电脑吧!”(chinesenewsnet.com)
(chinesenewsnet.com)
李景英保存了许多患者的来信,大部分是得知韦加宁患病后写信问候的。虽然这些信件来自不同地方,有广东、海南、辽宁、吉林、安徽、河北、贵州、黑龙江等,但许多信件的开头都有点“雷同”:您还记得我吗?可我却记住了您的名字,因为您留给我的印象太深了。(chinesenewsnet.com)
山西阳泉盂县实验小学教师王卫民夫妇在信中说:“我们是1999年12月25日到达北京的,等了三天才等到您出门诊看病的那一天。您还记得吗?我们给您带了一箱山西老陈醋和一篮子核桃,可您硬是没有收。您详细地询问了我儿子手的受伤及缝合情况,又详细地画图给我们讲解。最后说:‘还是不要重复地做手术了,省下钱给孩子买台电脑吧!’当您这样告诉我们真话时,您不知道我们的心里是多么受感动啊!现在社会上还是有这样好的医生!我们平时看病的医院,那本来用5元钱能治好的病,也非给开50元钱的药。最后您给我们开了一元多钱的药,我们觉得既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最后我们一家三口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您的办公室。”(chinesenewsnet.com)
江苏的单亲母亲郑文娟,因为儿子交通事故而受伤致残来到北京积水潭医院就医。韦加宁在得知孩子已动过9次手术,用去8万多元,且肇事方又几乎不赔偿的情况后,十分同情。为尽可能减少郑家母子在北京的逗留时间而节省费用,立即给孩子动了手术。考虑到孩子手术不算大,又尽可能降低医疗费,而不让孩子住院。郑文娟说:“由于韦主任手术高明,许多人都企盼能得到韦主任亲自动手,无奈为限制病人数,院方只得从经济上作些限制措施,即要交点名费。但韦主任却既给我儿子做了手术,又不收点名费。并且针对孩子体质好、抵抗力强,手术过程中尽量节省费用,少用进口抗菌素。如此我再次省了很多钱。在多次的接触过程中,我更多地了解了韦主任。出于感激每次带上一点家乡的小特产赠予他,但无论如何他一份不收。”(chinesenewsnet.com)
(chinesenewsnet.com)
担心去卫生间耽误患者时间 工作时间他从不喝一口水 看完最后一名患者才肯吃饭(chinesenewsnet.com)
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医生陈加林是韦加宁的学生。他说,韦主任忘我的工作作风是众所周知的,他的工作强度之大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据他介绍,韦主任每天凌晨2点睡觉,早上5点起床。一周有四天时间手术,每次都要安排4至5台手术,最多一次居然做了10台手术。中间没有一点空隙,更没有时间吃饭和午休,好不容易下了手术台,其他医生可以吃饭休息,韦主任还要应付许多病人的咨询。据了解,一周中仅有一天韦加宁不用手术,那就是周三门诊的时候。陈加林回忆起第一次跟韦主任出门诊的情景:从早上8点开始一刻不停,对每个病人他都讲解得非常仔细,一边说,一边还在病历上画出每一步治疗的示意图。刚开始,学生们还觉得这么做多少有点浪费时间,可经韦加宁一解释,他们才明白韦主任这么做实在是用心良苦。因为手外科的病人大多数都是穷人,很多是借了钱到北京看病的,北京的物价水平很高,他们可能支付不起北京的手术治疗费用。如果病人能够拿着他画的手术示意图和制定的手术方案,就可以找当地的大夫做手术了。午饭时间到了,诊室门口还排着长队,韦加宁一点没有休息的意思。又过了两个小时,在场的学生已经饿得前心贴后背了,可韦主任还是那么精神抖擞,那么耐心细致。终于把最后一个病人看完了,他才迈着轻快的步伐去吃“午饭”。(chinesenewsnet.com)
手外科医生薛云皓住在医院宿舍,每天到院比较早。但每当他来到科里的时候总能看到韦大夫的身影,因为总有一些患者在病房门口守候。很多患者都知道韦大夫很忙,但早晨7点准能在病房找到他。不管认识的、不认识的,只要到了这里韦大夫都会给看病的。患者们一传十、十传百,于是一批批患者交替而来,成了科里一个奇特的景象。(chinesenewsnet.com)
一次小薛跟韦大夫出门诊,患者很多。可韦加宁对每个患者讲解都很仔细,一边说,一边在病历本上画出每一步治疗的示意图。站在旁边的小薛倒了一杯水,送到老师手边,可韦加宁却根本没有一点喝水的意思,小薛不禁提醒:“主任,喝口水。”韦加宁冲学生摇摇手,继续给患者看病。下午1点,午休后的人们开始了下午的工作,这时,韦大夫已经连续出诊五个小时了,中间没有喝过一口水,没有歇过一分钟,此时的他已是六十高龄的人了。直到3点半,终于送走最后一位患者,这时韦大夫才有机会放松一下,他说:“小薛,以后你不必给我倒水了,因为喝水就会有去卫生间的时候,让患者等着不好。”
韦加宁经常跟同事们说:“这些病人都很不容易,伤手的人大多是普通劳动者,受伤后经济上就更困难,他们可能天不亮就来排队挂我的号了。”为了不让病人多等,他中午不吃饭不休息。即使这样他出门诊经常到下午三四点钟。直到几年前他在出门诊时因劳累过度,虚脱昏倒,最后住院。后来在科里的强制下,他才妥协为:中午到点吃饭,饭后休息半小时再出门诊
手外科的病人中有很大比例要做多次手术,所以科里的病人分“老病人”和“新病人”。为了所有病人的就诊方便,韦加宁对“老病人”的交代总是:不要在门诊挂我的号了(要不然很多“新病人”就挂不上号了),有事的话早晨早点到病房找我就行了。有位医生每天早晨和韦主任坐同一辆班车到医院,一般7点20分之前就能到病房,每天早晨必有几个到十几个病人等候在病房门口。十几年了,一直都是这样。对这一幕韦加宁的同事们早就习以为常了。同事们说,韦主任难得空闲一会儿,不论他在病房还是走在路上,都随时被病人堵住要求看病。而他总是随时随地地尽量满足病人的要求,而且很随和很耐心。(记者/赵新培 彭宁 摄影除署名外/李小平)
( 新华网 )
〖校友论坛索引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