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曲历史!居然还有这么多人附和!这些人为什么不好好去看看历史资料

zyao 发表于 2005/11/22 17:16 华中科技大学校友论坛 (www.hust.org)

【作者版权所有, 如欲转载请先通过本论坛与作者联系

加跟贴 发新贴

现在社会上存在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好像谁反对过毛主席,谁就有真本事。如这位对林彪的吹捧,已到了罔顾事实,瞎编乱造的程度了。下面让我们看看作者的这种随意组织、编造的历史吧:

作者说“…林彪有每战歼敌千人的“广阳大捷”、“平行关大捷”。同期粟裕打的最著名的“卫岗伏击战”才消 灭二十个日本鬼子。黄桥之战粟裕打的确实漂亮,但那打的不是日本侵略军,而是国民党地方部队,打的是内战。对国民党地方部队林彪早在28年的“二打耒阳” 中就有更漂亮的一个连打败敌人一个师的记录,黄桥之战比得了吗”。这里提到的广阳大捷,我想应该是历史上有名的广阳战役吧,广阳战役是林彪指挥的吗,让我们看看历史上广阳战役是怎样的:“1937年10月,沿平汉铁路(今北京—汉口)进攻的日军,占领石家庄后,以第20、第109师沿正太铁路(今石家庄—太原)西犯,企图配合沿同蒲铁路(大同—风陵渡)南犯的日军会攻太原。为支援国民党军保卫太原,八路军第115师师部率第343旅由五台地区南下,协同在正太铁路以南作战的八路军第129师侧击西犯日军。日军占领娘子关后继续西犯。11月初,日军第20师第40旅先头第79团主力逼近昔阳城西马道岭。八路军第115师第343旅旅长陈光以第686团第2营在马道岭节节抗击,迟滞、疲惫日军,掩护旅主力迅速占领有利地形,完成伏击部署;以第686团占领广阳镇以南瑶村、前小寒以北高地,担任主攻;以第685团第3营由狼窝沟北山出击,协同第 686团歼灭进入伏击区的日军。4日13时许,日军先头两个团通过伏击区进至松塔。预伏部队采取避强击弱的战法,放过其先头主力,当日军辎重队及1个营进至广阳地区时,预伏部队突然开火并发起攻击,将其队形分割成两段,经4小时激战,歼日军数百人。日军遭此打击后,不敢冒进,进至松塔的两个团撤回广阳。7日,八路军第129师第 386旅旅长陈赓指挥所部及第385旅第769团,在第343旅的配合下,又于广阳以东地区设伏。17时许,当由沾尚镇西进的日军先头部队进至大寒口、中山村、户封村伏击区时,设伏部队迅即发起攻击。日军据村顽抗,八路军英勇冲杀,经1小时激战,歼日军250余人。两次战斗,八路军歼日军千余人,缴获骡马700余匹及一批枪支弹药,牵制了日军进攻太原的行动。”这段记述,我们不难发现广阳战役,林彪并没有指挥,第一次的战斗是陈光(1954年死于林彪的诬陷和打击)指挥的,第二次是陈赓指挥的,即便林彪参与了指挥,那也最多是指挥了第一次的战斗,而第一次战斗按算术减法也只消灭日本鬼子700多人,何来“每战歼敌千人”?更何况历史的记载中林彪并没有指挥过这次战役,作者怎么可以帮林总抢功,估计林总自己也不好意思接受。再看看作者提到的“二打耒阳”,我不知道作者有没有数量上的概念,一个连有多少人?一个师有多少人?一个连打败一个师,亏作者想得出,这个“二打耒阳,打败一个师”的神话具体的说就是林彪指挥了敖山庙伏击战。但让我们看看当时一些亲历者的记述吧:赵镕的回忆《跟随朱德同志从南昌到井冈山》、肖克主编的《南昌起义》、耒阳县委整理的《敖河怒吼》、李沥青等撰写的《湘南起义史稿》等都表明这次敖山庙战斗之前,林彪连也并不是在敖山庙,而是驻扎在高炉水口。他怎么可能去指挥什么敖山庙伏击战?而且敖山庙伏击战也只是对付的敌人一个营,消灭了四百人,这个战斗根本就和林彪无关,真实的“二打耒阳”是由耒阳县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徐鹤指挥的,主要参战部队都是当地的农军,因红军当时有打衡阳的计划,所以朱德没有以全部或大部主力参加,而只能给地方一个主力连队作为配合。红军只是协助,而且红军也是朱总在指挥,何来林彪指挥。这根据又是文革初期将“朱毛会师”改成“毛林会师”的可怕的历史篡改的遗毒吧!拿这些编造的历史去对比粟裕大将岂不好笑。林没有过一个连打败一个师的战绩,倒是粟裕在1928年6月的七溪岭战斗中,率领一个班俘虏敌军100多人的辉煌。而且粟裕指挥的车桥战役,歼灭日军大佐以下官兵460余人(内生俘24人),当时生俘日军是极困难的事,一次24人,林有过没?

作者说“在更早的井冈山、中央苏区1-5次反围剿,粟裕不仅与林彪、彭德怀相差太远无法相比……其实林彪的征战经历和角色,成功组织战役的规模和数量均远远超过粟裕。要说粟裕一切都不如林彪 那也不是事实,粟裕也有超过林彪的地方,那就是他打的败仗超过林彪超过。林彪攻四平失利远不及粟裕出师豫东鲁南大损而归(损失5万人),四野青树萍小挫那 能与三野金门失利震动全军相比?”。很怀疑作者认真地看过历史,林32年为一军团总指挥,33年为军团长,而粟裕在34年时也是十军团的参谋长,两人是平级,而且粟裕在在29年、30年、33年及34年多次受伤,30年的颅内弹片一直没有取出,33年导致左臂伤残,34年右臂,弹片51年才取出来,这多次受伤才是导致粟裕的才能没能充分表现的主要原因,也是粟裕一直身体不好的原因。再看看作者的“粟裕出师豫东鲁南大损而归(损失5万人)”,历史的事实是“1947年6月29日 中央军委致陈毅、粟裕、谭震林电,改变原来要华东野战军集中兵力坚持内线歼敌的方针,要求华东野战军以两三个纵队出鲁南,以两个纵队出鲁西,以4个纵队监 视正面之敌。指出:“以上方针是因敌正面既然绝对集中兵力,我军便不应再继续采取集中兵力方针,而应改取分路出击其深远后方之方针”。根据中央军委指示, 陈粟谭决定兵分三路,7月1日开始行动,于6月30日将这一部署上报中央军委。中央军委7月2日复电指示:“周内数电悉,布置甚好”。7月10日 与陈毅、谭震林连发两电给中央军委并刘邓,判断“蒋仍决心维持东攻西守政策”,建议刘邓切断津浦、陇海两路,华野全军西进,与刘邓会师,打大歼灭战。7月 13日,得知敌军调整部署,与饶漱石、黎玉、陈毅、谭震林报告中央军委,改变计划,先歼南麻之敌十一师5个团。7月17日,发起对南麻之敌整编第十一师的 进攻,歼敌9000余人,我军伤亡400余人,21日撤出战斗。  7月23日 得知李弥率领国民党第八军5个团进占临朐县城,企图切断南北交通,威胁华东野战军后方。与陈、谭决定,乘敌人立足未稳,以速战速决的战法,歼灭第八军于临 朐城及其东南地区。经两天两夜恶战,多次攻城未能奏效。加上暴雨成灾,山洪暴发,部队行动受阻,决定撤出战斗。8月4日 起草并发出给华东局并报中共中央、刘邓的电报,从战略指导和战术指导两方面分析两仗未打好的原因及经验教训,并表示自己“应负全责,为此请求给予应得之处 分”。8月6日,中央军委复电指出:“几仗未打好并不要紧,整个形势仍是好的。请安心工作,鼓励士气,以利再战”。 8月4日 中央军委连发3电,指令粟裕率领炮兵主力速去鲁西南,统一指挥陈、唐、叶、陶5个纵队,积极策应刘邓作战。粟裕建议:(一)请陈毅一同西去,以加强领导; (二)为了造成战役上的优势,增调第六纵队到西线;(三)留在山东的二、七、九3个纵队组成东兵团,执行内线作战任务。取得陈毅同意后,当天上报中央军委 和华东局。8月6日,中央军委复电,“同意陈粟率野直及六纵去鲁西南,谭黎许组成东兵团”。8月8日,陈、粟率领华东野战军指挥机关和第六纵队、特种兵纵 队向鲁西南进军。 8月15日 与陈毅致电陈士榘、唐亮并报中央军委、刘邓,指示:克服急于回内线情绪,配合刘邓打几个好仗。中央军委于19日复电指出,陈、粟15日电“极为正确”。8月16日 中央军委致陈、粟电,询问西线兵团下一步行动打算。此时陈毅已去渤海区处理后方工作。粟裕于18日复电,报告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提出“西兵团目前应位鲁西 南及陇海线上行动,必要时以一部挺入路南,破袭津浦,威胁徐州,才能有效拖住敌人”。毛泽东24日复电指出:“粟裕同志巧酉电意见极为正确。西兵团作战范 围,规定为黄河以南,淮河以北,运河以西,平汉以东”。8月31日 根据中央军委指示,与陈毅率领华野指挥机关及六纵、十纵、特纵日夜兼程南进,9月2日渡过黄河,9月5日与陈、唐、叶、陶率领的5个纵队会合于山东郓城地区,支援和配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行动。9月3日 在华野指挥机关干部大会上作报告,总结“七月分兵”以后作战指导上的经验教训,分析我军战略进攻的特点,指出“今后几个月正是由敌强我弱转变为敌弱我强的关键时期”。9月6日 主持召开纵队以上干部会议,决定发起沙土集战役。经3天激战,全歼国民党整编第五十七师9500余人,俘虏中将师长段霖茂以下官兵7500余人。9月22日 中共中央决定组成包括陈毅、粟裕在内的晋冀鲁豫中央局,陈、粟代表晋冀鲁豫中央局指导黄河以南、运河以西、平汉以东、淮河以北之党政军民工作。晋冀鲁豫第十一纵队归陈粟指挥。9月24日 与陈毅一起决定向豫皖苏进军。从9月27日到10月2日,指挥华野西兵团主力分两路越过陇海路,在3000公里正面前进150公里,攻克县城13座和重要集镇几十处,切断津浦、陇海两条铁路线,歼灭反动武装5000余人,完成战略展开,初步站定脚跟。”从这段记述我们不能看出转入外线作战的开始阶段,部队有所损失(5万这个数字绝对夸大,想想当时华中野战军的总兵力就不能得出这个结论),但那实在于大局无甚影响,部队仍然成功的完成了战略意图。再看林总的四平之战,四平之战是林彪提议进行的,打得怎样?应该还是可圈可点的,虽然由于老蒋的错误判断及周恩来的严厉交涉导致美国对蒋的强烈不满是最终保住四野的主要原因,但老蒋一贯如此,也就不能完全说只是林彪的运气,但四平没有让四野全军毁灭运气的成分还是有的,而且问题是这一战给林彪后来的指挥留下了很大的阴影,包括青树萍的失败,这就不是一个军事将领应该有的表现了。辽沈战役初期的犹豫很明显是受了四平之战的影响,不敢大迂回广西就明显是受了青树萍失败的影响。一个将领要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毕竟长胜将军是没有的,但如果这种总结带来的却是畏首畏脚那就不是一个好将军的表现了,这点上,林根本就无法和粟裕比,毛将粟裕看成手下第一战将是有道理的。粟打的败战是否多过林彪,我不知道,因为我手头没有资料,但我相信这个绝对是作者自己的想象,否则是否请你将这个数据公开一下。不过粟裕打过的战比林彪多倒是有可能,毕竟38-46年,林彪就再没有指挥过战斗。

“湘江阻击战”,“四平保卫战”、“塔山阻击战”、“黑山阻击战”。湘江阻击战是林一个部队打得吗?“四平保卫战”如果不是老蒋犯错,四野要重新翻身不知要到猴年马月。林彪这么能打为什么长征后期唱主角的是三军团?林彪的攻坚战能力强过彭德怀,但奇怪的是为什么共产党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攻坚战要调彭德怀去指挥?而不是调林彪去指挥?朝鲜战争,林的部队、林的地头,为什么却托病不去?朝鲜战争的任何一次战役都比作者所提的这些林的漂亮战役要难打得多,也打得漂亮的多。“塔山阻击战”、“黑山阻击战”严格意义上讲是林彪的意图,而不是林彪的指挥。

粟裕打74师是个什么条件?林彪打廖兵团是什么条件?以林的性格就绝对打不出粟裕指挥的这种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战来。粟裕是“参与指挥”,林彪是“指挥”,作者少玩这种文字游戏,有时间去认真看看历史资料,搞清楚什么是“参与指挥”?,搞清楚杜宜明兵团难消灭?还是廖耀湘难兵团消灭?杜宜明在国民党内的军事才能高过廖耀湘这是公认的,但杜兵团是谁消灭的,杜在被围的时候可没有出廖那种慌不择路的情况。

在作者眼里,林彪是战略家,而且是可能超过了毛主席的战略家,这就更是奇闻了。我们来看看作者的几个说法:其一:“平津战役中,林彪把毛泽东的“先打两头后打中间”战略,改为“放弃两头直取中间”有没有战略眼光?”我的天,作者看没看过历史书?研没研究过平津地区的地图?如果林彪真提过这种想法,那他就是绝顶的一个蠢才,历史的事实是平津战役一直都是按照毛主席“隔而不围,围而不打”及“先取两头,再取中间”在进行的,如果按照作者的“战略”,国名党的军队就从容地离开华北了,我想林彪应该是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的,不知作者在哪里看到的这个资料,这不是在赞扬林彪,是在贬低他,真不知作者想说什么?其二:"长征途中,会理会议前林彪写信建议迅速北进与四方面军会合(此前毛泽东的战略是在川或黔建立新的根据地,造成四渡赤水期间的四处碰壁),有没有战略眼光?",作者有没有看过历史书啊,当时国民党允许共产党迅速北进吗?如果允许的话,红军就不用爬雪山、过草地去和红四方面军会合了。遵义会议后,由于湘江之战的失利及大部分战士是南方人,开始思乡,红军中出现了不少逃跑者,而四渡赤水要达成目的就必须要绝对的保密,为此,当时中央决定除了总部的和政治局的人员,军队动作的目的不向军团长(含)以下人员传达,只要求他们无条件执行就可以了,林彪正是在这种不了解战争全貌的情况下,我估计当时多少也有些失败的情绪在作怪,不想再打这样不明就里的走东走西的运动战,所以提出更换前敌指挥,要彭德怀来指挥的建议,这也直接导致毛主席对彭老总的误解,直到庐山会议时在彭老总的严厉提问下,林不得不说出当时这个错误的做法是自己一个人搞的,在作者这里这种根本行不通的建议却成了有远见、有战略头脑,真是不可思议!会理会议之前,毛的地位并不牢,遵义会议之后,毛指挥的第一战土城之战虽在关键的时候及时撤退,但毛自己承认是失败的,如果接下来的四渡赤水还象作者提的是“四处碰壁”的话,在内有博古、李德虎视眈眈要重新掌权、外有如林这样手握重兵却不能正确理解四渡赤水的战法的军团长的逼宫下,毛主席能不下台吗?林彪的信是直接导致会理会议召开的原因,在会上,通过毛的批评讲解,林彪承认、接受了四渡赤水的做法,也检讨了自己的错误认识,这种连林自己在了解了国共双方的实际情况后都承认是错误的东西在作者这里却成了林是战略家的佐证。“四渡赤水”只要有军事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这是一场充分调动了人的一切智慧的成功的突围战,当时红军不足3万,国民党却有近40万人在围剿,当老蒋不得不将据守金沙江的军队调走时,他的沮丧是可以想象的,红军经过四渡赤水后,在战略上就完全可以发挥出自己的特长了,对这样一场改变红军和中国命运的漂亮战役,作者却说什么“四处碰壁”,如果真是碰了壁,红军早就被消灭了,红军没有去碰壁,而是按照“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法则在调动国民党的军队,作者连这个被毛主席个人都觉得高明过三大战役的神来之笔都看不懂,还怎么好意思议论军事。其三“他有个别战略见解至今还有一些争议(如是否出兵朝鲜等)。……如今毛泽东是伟大的战略 家,而林彪在一些人眼里成了没有战略眼光的军事家,这是否颠倒黑白?!有人说刘伯承有战略眼光,可谁也说不出他到底有发表过哪些战略高见!事情就是怎么滑稽!”,我看滑稽的是你,对朝鲜战争这种关系到一个新生国家存亡的大事,还说什么有争议那才是好笑,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连这种基本的安全意识都没有,还谈论什么战略?一个人有没有战略眼光不是靠说的,而是看做的。“千里挺进大别山”、“攻打锦州,关门打狗”这可以说是解放战争中有决定性意义的战略动作,一个是要将国民党军队牵制在国统区,一个是要使国民党军队不能入关参战,我们看看执行这个人物的刘伯承和林彪的表现,刘伯承是在进行着一场恶战时接到这个指示的,所以他原计划再休整一个时期再执行,但当接到毛的“陕北甚困难”的电报后,马上就开始了这场解放战争中最艰难的反攻战;而林却一直没有在关外吃掉东北国民党军队的魄力,所以一而再再而三的拖延,如果没有罗荣恒的坚持(我个人觉得这可能就是罗荣恒能评上元帅的一个主要原因,如果当时达不成毛的战略构思,国共之战要难打得多),估计最后一刻林又要回长春去打郑洞国了。还有后来的刘伯承的挺进大西南的果断和林彪进攻广西的迟疑,这就是林的战略眼光。说句不好听的,林在战术上的确还可以,但每每到了这种带战略性的大动作时,他个人多疑谨慎、魄力不足的问题就表现无遗。

淮海战役的构思是谁最早提出的,粟裕,毛在他的基础上,将小淮海战役变成了大淮海战役,林彪有这种提议吗?55年内部已确定粟裕是元帅的,是粟裕自己推辞的,这在毛主席的讲话和相关资料上都可以看见。如果纯军事的角度来看,刘伯承、粟裕的才能绝对在林之上,但说到军队中的政治工作。林就强过这两个,这也是58年导致刘、粟靠边站的主要原因。

一个人喜欢崇拜一个偶像是正常的,但不应该用这种诋毁他人,捏造事实的手法。林在军事上是有一定能力的,但却算不上军事上的全才,他的军事才能主要体现在战术上,看林彪自己的军事文章也可以了解到,那就是“伏击、短促突击”,而在大的战略性的战役中,林的谨慎有余,魄力不足的做法更像一个将才,而不是帅才,虽然他是元帅。

本主题前一文章

林彪与粟裕谁更强? --- haha 2000/07/26 14:33 (12599 bytes)

加跟贴 发新贴校友论坛索引首页

Powered by AFpost Thu Dec 27 23:23:54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