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奇医生裘法祖 纳粹铁蹄下巧救数十犹太人
cq 发表于 2005/07/11 08:31 华中科技大学校友论坛 (www.hust.org)
北京晚报
裘法祖,十年留德学医,目前是中国最资深的外科医生。这位如今91岁高龄的德国十字勋章获得者,曾经有一段在德国鲜为人知的传奇经历———他,曾在纳粹德国的铁蹄下救出了数十名犹太人。
裘法祖先生如今定居在中国内陆大城市武汉。他还说着一口流利的德语,且标准不带口音。他在德国待了十年,从1936年开始在慕尼黑求学,最后还当上主治医生。今天的《德国之声》援引德国《世界报》对裘法祖的专访,向世人揭开了这位中国医生曾经救助犹太人的一段传奇经历。
用计谋吓唬住纳粹士兵
1945年4月底的一天,年轻的中国医生裘法祖正在做手术。一名护士长跑进来,神色紧张地高呼:“地上躺着许多从集中营来的囚犯。”裘法祖当时还是德国巴特托尔茨备用医院的一名大夫,对集中营的事情久有所闻,但都只是私下传闻。他一听,马上让护士和助理医生带上外科器械,奔出去。
裘一眼望到街对面:“我被眼前的惨象惊呆了。他们再也走不动了。”
当时,那个1945年的四月,街对面躺着将近有40个人,羸弱待毙,身上的集中营条纹囚服脏陋不堪。裘法祖回忆道:“他们还在囚禁中,持枪的德国士兵包围着,吆喝他们起来。”
当黄皮肤的中国医生裘法祖出现在救护队伍中时,纳粹士兵瞪大了眼。裘大胆地迎上前去。“我鼓足所有勇气,把那些大兵吓唬住:他们全都感染上伤寒。让我把病人带走。”现在裘法祖笑着引了一句中国俗语说:“初生牛犊不畏虎。当年我就像个小牛犊,天不怕地不怕的。”
竭力救活垂死的犹太囚犯
1941年裘法祖结束了博士学业和实习后,被慕尼黑市聘用。他在施瓦本担任汉斯·博伦纳教授手下的一名主治医生,每天给伤员做三到四个手术。裘很受欢迎,被病人们超乎寻常地推崇。他在巴特托尔茨甚至被叫做“中国神医”。1943年,空袭越来越厉害,工作越来越艰巨。博伦纳于是把他派到50公里外的巴特托尔茨备用医院。
其时,纳粹军官们心里也清楚大势已去,便不再为难裘法祖把那些犹太囚犯接走。纳粹士兵把6000多犹太囚犯们从德国北部的达豪集中营驱赶出来,向南长途跋涉。一路上尸横遍野,最后,只有一半人熬过这条穿过上巴伐利亚的死亡之路。那些虚弱得再也走不动的,往往在路边被就地处决。
裘法祖在几名女医生、护士帮助下把犹太囚犯们安置到地下室里。“他们看起来很糟糕。我们只给他们找来几条脏被子。我们竭尽所能,给他们熬了一大锅吃的。”裘法祖回忆道。
这个时候,裘后来的夫人也参与了救助。她叫罗妮·科尼希,后来随夫姓叫裘罗懿。到今天,他们相濡以沫了近60年。当年,罗懿中学毕业,来医院当义工。 1940年时,这个慕尼黑的小护士生认识了那个腼腆的中国年轻医生裘。在纳粹嚣张的年代,一个浪漫的爱情在并不浪漫的气氛中诞生了。
“根据当时纳粹的法律,我们也不能结婚。”今天已82岁的罗懿说道。很幸运,罗懿的父母接纳了这个中国人,他们在家里悄悄地结了婚。
曾被誉为“中国外科之父”
裘在德国留学期间,师从名门,又因自己的聪明和勤奋很快得到赏识和提拔。但是裘法祖还是毅然回国,因为“是乡愁让我最终举家迁回中国。”罗懿跟着丈夫于 1946年回到中国上海,后来定居在武汉。在那里,裘法祖建立了武汉大学的同济医学院,奠定了中国外科医学的第一块基石。后来,裘法祖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并被誉为“中国外科之父”。而他在1982年时又获得海德堡大学授予的第二个名誉医学博士头衔。
他的“终生小护士”50 多年来也再没离开过他———罗懿一直默默地陪同裘法祖。1958年,罗懿加入了中国国籍。她成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德国裔的中国人。当时的总理周恩来为她签发了入籍批准。“对我的夫人,我内心的感激一言难尽……”裘叹道。日前老夫妇俩刚刚庆祝了他们的钻石婚。
裘法祖是中国外科医学基本教材的重要执笔人之一,于1971年建立了中国移植医学。在他俭朴的小居室,收藏着众多的勋章、奖章。其中,还有一枚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十字勋章。1985年德国总统还特地表彰裘法祖为德中医学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
德国《世界报》5月27日报道:纳粹集中营囚犯的拯救者——“中国神医”裘法祖。
他是中国最著名的医生之一,曾经获得过德国联邦十字勋章。1945年,他拯救了那些行进在死亡之路上的德国达豪集中营的囚犯。当时中国主任医师裘法祖正准备动手术,一位护士长激动地冲手术室喊道:“把集中营的囚犯放到我们这儿。”裘法祖,这位德国巴特特尔茨备用医院的医生早就听说了关于集中营的一些议论。听到护士长的喊话,身着白大褂和头戴手术帽的裘医生立即跑了过去。
难忘往事
事情发生在1945年4月底,裘医生穿过大街,来到集中营囚犯的队伍前。“我被那种场面惊呆了。他们当时简直都动弹不得。”现年91岁的裘法祖回忆着60 年前的往事。如今他居住在中国内陆长江边的武汉市,还能说一口完美流利的标准德语。他总共在德国生活了10个年头,即从1936年开始到慕尼黑留学,直到后来升为主任医师。
当时,在大街的一侧蹲着大约40名瘦骨嶙峋、衣衫褴褛、疲惫不堪的纳粹集中营囚犯。裘法祖回忆道:“他们都戴着镣铐,武装人员站在他们周围,强迫他们站起来。”
纳粹党卫队队员惊讶地凝视着这位穿白大褂的中国人。裘法祖说:“我聚集起我所有的勇气,严厉呵斥那些士兵:‘这些囚犯都得了伤寒。让我把他们带走吧。’” 说到这儿,裘医生露出了一丝微笑,并引用一句成语:“初生牛犊不怕虎。我当时完全没有任何恐惧。再说我把自己看作了一名德国主任医师。”
1941年,在获得博士学位并结束医生助理期后,裘法祖被慕尼黑市聘用。他每天要为3到4名轰炸的受害者动手术。裘医生为人谦和,处事严谨。在慕尼黑郊外的巴特特尔茨,人们称他为“中国神医”。1943年,盟军对德国本土的轰炸日渐加剧,给裘法祖的工作带来难以想像的困难。他被调到位于50公里以外德国南部的一座温泉疗养胜地——巴特特尔茨,在巴特特尔茨备用医院继续从事着救死扶伤的工作。
裘医生从纳粹党卫队队员手里接收了集中营的囚犯。囚犯们被纳粹士兵从达豪集中营驱赶到这里。从远处望去,长长的逃难队伍让人心酸。纳粹党卫队队员已经探知,美国人正在朝慕尼黑周围运动,于是强令6000多名达豪集中营囚犯离开此地,前往南部,开始死亡行进。囚犯们徒步穿过施塔恩贝格、沃尔夫拉茨豪森、柯尼希斯多夫和巴特特尔茨。当死亡行进队伍横穿上巴伐利亚时,规模已经越来越小了,最后仅剩下一半人。在行进过程中,谁要是不能继续往前走,他不是被推到路边惨遭毒打,就是被击毙。
裘法祖和他的助手及其他医生护士们,帮助囚犯们来到用于打保龄球的地下室。裘法祖回忆道:“他们的样子看上去很糟。我们只能给他们提供一些脏被子。我们还为他们做饭,把能找到的吃的都拿了出来:胡萝卜、烤土豆、猪血肠等等。”在大家的精心照料下,囚犯们得以活了下来。附近的许多居民都是第一次亲眼见到集中营的囚犯。有些居民甚至还敢偷偷地塞给囚犯们牛奶和土豆,即使有哨兵不时地走过来。
异国恋情
在参加这次救助行动的人中间,有一位叫做罗妮·科尼希的女士,她后来成为了裘法祖的妻子,中文名叫裘罗懿。如今他们夫妇已经共同生活了60载。
1940年护校毕业后,罗妮·科尼希从事护理病人的工作,由此结识了来自遥远东方的中国小伙。为了不让党卫队的密探发觉,两位异国情侣在众人面前隐匿了他们的感情。现年82岁的裘罗懿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按照纳粹的法律,我们是不准通婚的。”难能可贵的是,罗懿的家庭接受了裘法祖,并把他当亲儿子看,他俩在家里秘密成婚。直到战争结束,裘法祖和罗懿才在巴特特尔茨的小教堂里依照宗教仪式正式结婚。裘法祖追忆1945年4月战争结束时巴特特尔茨的情形:“当时,我们决定把集中营囚犯藏到地下室里。”这样做完全是出于安全考虑,因为人们担心党卫队上层头目随时有可能从前线返回巴特特尔茨。让人最不放心的是那个看门人,在战争结束之前,裘法祖忧心忡忡,脖子都直冒冷汗。因为,当时每天晚上裘法祖和心上人罗懿都要从看门人的眼皮底下经过,到医院门外幽会。他要是给党卫队打小报告,后果将不堪设想。后来,门卫要求裘法祖以书信的方式保证行为规范。
裘法祖说,尽管德国第三帝国时期有自己的一套种族学说,尽管第三帝国在战争期间与日本结为盟友,但是它对中国人却保持着一种不可思议的积极正面的关系。在留学德国期间,裘法祖曾获得洪堡基金会提供的奖学金,时间长达两年半,每月500马克,直至1941年。“在慕尼黑,我在布龙纳教授手下担任主治医生,他很喜欢我。”在战争期间,裘法祖还得到了特殊的配量供应。
风雨人生
裘法祖说:“第二次世界大战造就了我。对家乡的思念催促我返回祖国。”1946年,裘法祖夫妇回到上海,后来他们又来到华中重镇武汉,这时他俩膝下已经有了3个孩子。回到祖国的裘法祖大显身手,将自己在德国多年的学识与经验无私地奉献给祖国。他创建了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并且作为校长推动与德国的合作。自 1985年以来,已有上百名德国医科学生在武汉实习。裘法祖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他的家乡被尊为“中国外科之父”。1982年,68岁的裘法祖重返慕尼黑,接受海德堡大学授予他的第二荣誉医学博士称号。
60年的风风雨雨,裘罗懿从未离开过他的中国郎君,无论是战争年月,还是人妖颠倒的“文革”期间,即使裘法祖被罚去打扫厕所这样的人身侮辱也未能动摇他俩的人生信念。裘老诙谐地说:“文革是我们的厕所终于真正干净的惟一时期。”每到冬天,罗懿就给先生织毛衣,还动手生小煤炉,好让他写自我批评的检查和交代。“文革”期间,裘法祖曾一度被下放到偏远的农村劳动改造,一同前往的罗懿养起了鸡,还种上大白菜,给老伴改善生活。当时,红卫兵对他们的家进行了11个小时的抄家,过后又是罗懿无怨无悔地收拾屋子。
这位来自伊萨河的德国妇女当时是居住在武汉的惟一外国人。她创建了武汉德语中心。她也是1958年首位获得由周恩来总理签发的加入中国国籍证书的外国人。裘法祖坦言:“我对我的妻子感激不尽。”前不久他们刚刚庆祝了他们的钻石婚纪念日。随着年事的不断升高,3年前,88岁高龄的裘法祖不必再亲自上手术台了。但是每当同事打来求助电话时,他总是有求必应。
裘法祖1971年创立了中国的移植学科,他也是外科教科书和权威著作的最著名编者之一,参与了《器官捐赠法》的起草工作。
在裘老的陈列柜里,摆放着许多奖章和证书,那是表彰他在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裘法祖还保存着联邦十字勋章,那是1985年时任联邦德国总统里夏德·冯·魏茨泽克为他颁发的,用以表彰裘老为德中医学交流所做的突出贡献。他获得此奖的另一个原因是,正是这位中国外科医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拯救了如此众多的大轰炸受害者的生命,同时达豪集中营死亡行进中得以幸存的囚犯也要感谢他当时伸出的援助之手。而这些当时却无人知晓。 (完)
〖校友论坛索引首页〗